【高技易班】 70年文化课变迁折射技工学校育人史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废墟上站立起来,历经多年战乱,失业成为新生的人民政权面对的一个棘手的问题。1950年,劳动部颁发《救济失业工人暂行办法》,全国各地普遍开展了以工代赈和转业训练。在这一背景下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第一轮市长陈毅同志亲自任命校长的第二、第三机械工人训练班分别于1951年5月19日和6月22日相继成立,它是上海市劳动局第二和第三技工学校的前身。这一阶段的文化课开设政治、数学课程,以文化补习为主,育人的侧重点在于端正劳动态度,提高就业能力。
1954年《技工学校暂行办法草案》颁布后技工学校办学逐步走向正规,文化课开设政治、语文、体育和物理等课程,育人的侧重点在通过文化课学习和生产劳动技能学习,培养学生掌握较全面的操作技能,使他们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和有文化的新技工。
1978年改革开放特别是1980年3月和1984年1月,上海市劳动局第二和第三技工学校先后复校后,招收对象发生了改变,主要招生高中毕业生,开设的文化课程中数学增加高等数学、政治增加哲学内容。育人的侧重点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能够掌握现代生产技能的四级技术工人。
1996年6月,第三次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之后国家职业教育实现快速发展,学校因此也进行多次教育改革:首先是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将原本语数外等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教学融合在一起的教务科,拆分成公共基础课教学和专业课教学(理论课和实训课),成立三系一部教学管理模式,加强了文化基础课的教学要求;其次率先贯彻教育部扶持中高职教育改革模式,打通中职学生升学就业立交桥,在学校层面组建语数英文化补习班和三校生高考复习班,让一部分学有所长的学生成就升学梦想,让每一位学生有出彩的机会;再次就是组建上海市第一批与上海师范大学合作办学的“3+3贯通培养班”,从而联动语数英等文化基础课教学水平的提高。这一阶段的育人侧重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挖掘学生内在潜力,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深造的愿望,从而带动学校文化课整体学业水平提高。
2014年6月,历经9年后国家召开第七次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催化了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语数英等文化课全面实行学业水平考试,2020年全面执行三教改革、落实三课标准改革等措施的落实,将育人的侧重点落实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上,同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人基本道德素养要求、优秀文化传统理念等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提升学生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
高级技校70年风雨中通过文化课的变迁提升育人水平历经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它时刻同国家经济发展紧密相连,与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紧密相连,相信未来的后浪们定会将这一使命不断传承创新,发扬光大。
基础教学部主任高级讲师徐萍
|
正在加载中,请稍等...